寿县民俗--二月初二“龙抬头”
内容摘要: 在农耕社会中,庆祝龙的节日,其目的是祈求农业丰收,带有一种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 |
民间认为,主管云雨之神“龙王”,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就开始活动了。此后的天气,雨水会逐渐多起来,预示着这一年的庄稼会有好收成。据说这一天还是管理土地之神土地爷的生日。因此,人们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作为纪念,把这一天称之谓“龙抬头节”,简称“龙抬头”。
这个与农耕农作有关系的节日,历来都受到农民的重视。热闹、消遣的春节“大正月”已经过去,“季节不等人”,春耕春种即将开始,慵懒的四肢需要活动活动了。这天天不亮,人们就早早起床,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取水,回家后,点灯、烧香、上供,祭拜龙王,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庄中被公认的生产能手,自然是春耕领头人,在鞭炮声中,由他先“试犁”,到地里耕出第一垄地,作为春耕生产开始的信号。
这一天,集镇上还要舞龙灯。集镇中和周围的人,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各自组织起舞龙班子,架着不同色彩的龙型道具,集中在一个场地上表演龙舞,这同时也就形成了竞技的形势。每一条龙由二三十人组成,由“龙头”牵引,龙身顺势做出翻卷、回环、绕行等等龙的形体动作。只见一个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舞动强健的臂膀,迈动矫健的步伐,在各自的啦啦队的鼓动下,争强夺胜,不甘示弱。一时间,全场龙身翻腾,此起彼伏,喊声震天。
这个节日中的食品,皆以“龙”而命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饼谓之“龙鳞”,水饺谓之“龙牙”。
在农耕社会中,庆祝龙的节日,其目的是祈求农业丰收,带有一种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华夏先民把伏羲大帝尊为“龙的化身”,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冬去春来,“龙”苏醒了,春雨绵绵,“龙的传人”便开始了春耕劳作。以农为本的中国历代先民,对这个节日都十分重视,又把它叫作“春龙节”、“青龙节”。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今天的龙抬头节,已经摒弃了祭祀的内容,而成为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色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了。
特别声明:
1、本网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寿县微信公众平台第一门户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
2、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3、本站宗旨:爱我寿县、不忘家乡、联络感情; 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