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人--{Web_othertitle}
  • 寿县人微信公众平台官方QQ群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寿县瓦埠老街:城破人尤在,故里草木深

时间:2015-10-10 寿县人 点击数: 责任编辑:佚名
内容摘要:
寿县瓦埠老街:城破人尤在,故里草木深

  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然而,你已看不到什么留存千年的遗迹。历经战乱和世事变迁,你只能在不经意的细节间,突然感悟到了古风古韵。有多少千年古镇即将完全丧失其时间的底蕴,有多少土地焕然一新,让你不知道她曾有千年风韵···


  寻古一:瓦埠湖


  有着千余年人文历史的瓦埠湖,位于淮河南岸,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古来即是沿淮重要的商贸河埠,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有"金瓦埠"之称。今日虽商埠风光不再,但湖光秀色依然美丽。


  我们在瓦埠镇码头坐上渡船,一望无际的水域展现在眼前,湖水清澈,湖光潋滟,水天一体,湿润的空气带着田园气息,让人都想多呼吸几次。湖中也很热闹,大船、扁舟、波光、流雾,不时掠过的飞鸟,构成一幅动感十足而又曼妙迷人的水墨画。我们犹如在画中行船。古老的瓦埠湖养育了我们的祖先,现在还发挥着取之不尽的能量,继续养育着后代。如果需要感恩的话,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要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如果您要回报的话,我想那就是要求当代人继续保护水质,养护生态,让这片水域、水质、湖产再千年不变。


  上了湖岸,湖柳绦绦,娇柔妩媚,曼舞风中,传递着春天的气息。我们一行谈论着咏柳的诗歌,议论着咏柳的诗人,赞美着咏柳的名诗佳句,争论着谁写的最好、最多、最绝,虽然争论不能当做定论,但争论的认真、不苟,足见来访者的学识与品位,增了知识,长了见识。


  小小的银鱼是瓦埠湖主要特产之一,鲜嫩味美。在明末清初就被列为贡品,在当代销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声名远播,继续为瓦埠人民做着奉献。


  寻古二:瓦埠街


  瓦埠镇位于瓦埠湖东岸,依湖而建,因湖得名,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瓦埠镇有一条老街,谓“瓦埠老街”,四条街道,青石铺路,建筑依前店后铺格局,灰砖黑瓦,斗拱飞檐,格窗木门,庭院三进、四进不同,今天仍古韵犹存,风姿依旧。老街店铺鳞次栉比,足见当时的喧嚣繁华。


  我们漫步在古老的瓦埠街上,足踏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看到旧瓦断墙,斑驳门窗,古老沧桑,住户寥寥,有的开店,有的住家。路过一户人家,主人在堂屋摘菜,我们在门口看看,女主人主动与我们搭话,热情邀请我们屋里坐,我们也没客气,就进去跟女主人攀谈起来。女主人说自己不是这老屋的原住户,他们原先是瓦埠湖的船民,年龄大了,想上岸居住,花了一些钱买下了这间老屋,堂屋没有翻新,还保持原样,后屋扒掉重起了三层楼房,宽敞明亮。她还让我们到后院看

看她的新屋,由于有三条小狗把门,我们没有敢进去。


  寻古三:瓦埠人


  瓦埠古镇名人荟萃,孔子弟子七十二贤士之一宓子贱,游学到此并病逝古镇,留下了厚重的儒家文化;民主志士、学者、艺术家张树侯先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引退乡里,在此授业终身,他的字迹墨宝流传乡里,价值连城。近代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出生于古镇南街,曾任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瓦埠有四条老街、古建筑、古民居,宓子坟、宓子祠、清真寺、“瓦暴”旧址、寿县二、三、四次党代会旧址、寿县临时中心县委旧址等,近期建成的方振武陵园、故居等。


  寻古四:瓦埠鱼


  瓦埠镇主要特产是以水产品为主,其中瓦埠湖银鱼是主要特产之一。瓦埠湖银鱼体长3-6厘米,体型扁长色白如玉,半透明似银而得名,古称脍残、银花。唐朝诗人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既是指银鱼而言。其实,瓦埠湖银鱼是浮游湖水上层的小型鱼类,无鳞短吻大眼睛,早春3、4月间产卵,排完卵后即死去,当地渔民称为“草籽鱼”。


  瓦埠湖银鱼营养丰富,每百克鲜银鱼中含蛋白质8克,每百克干银鱼中含蛋白质72克、脂肪13克、钙760毫克、磷质1100毫克。食鲜时,只需将从湖中捕捞出来的银鱼剔除杂草、杂鱼、杂质或通过解冻后的银鱼用清水漂淋一下,水开即入锅烹煮,辅以佐料,其味鲜美。食之可以健脾胃、通三焦。


  此外,当地小吃还有独具特色的“瓦埠街的吊炉火烧”。不过,现在瓦埠街上也只有两三户从事“吊炉火烧”的烧烤,以此作为谋生的行当。

追忆瓦埠老街
菂儿/文

  瓦埠古镇被低低的湖水拥抱。窄窄的青石条街道在十字街口向四方伸展,老街低矮的青砖瓦房错落有致,瓦楞上长满青苔和高矮不等的瓦楞草。老式的窗子镂空着精致的图案,褪色的门窗在记忆中散发着幽暗的光。如今只有一段一段青石条小路和零星的旧瓦房依然穿着岁月的行装。


  老街的青砖小瓦房依偎在高大的槐树、榆树、楝树下。走进老街,一条车辙深深的大青石路面,一直悠悠地向前延伸。两旁商铺错落相连,有卖针头线脑的小卖部和挂着各色棉布的裁缝铺,有堆满箩儿筐儿的篾匠铺和铁锤叮铛响的铁匠铺,有刨花满屋的木匠铺和叮呀铛叮呀铛弹着弦的棉被店。那些乡村集市上的老行当,在上了年纪的人儿的手中把玩着。


  古镇和周边几个集市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集市有逢集和背集,瓦埠街每天都是一样的热闹。因此这里还有一句歇后语“瓦埠街—老常事(市)”。大清早老街就忙碌起来了,炊烟绕过青砖小瓦房,绕过高大的树木,飘散在西边湖水之上。刘家的吊炉火烧远近闻名,披着彩霞上街的乡亲们,多半会带一些火烧馍回家。一大早人们围着被柴火烤得满脸通红的老刘,边聊天边等火烧馍。不多时又大又香的火烧馍上了砧板,一刀下去蜂窝状的馍馍心儿露了出来。乡亲们接过用报纸或旧书纸包起来的火烧馍,有说有笑地走着。没走两步是一家炸点心的铺子,黑乎乎的大锅里油条、糍糕、油香翻腾着。


  老街的菜农们早早地把刚出园子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顺着十字街摆开。十字街有几家肉案,那些屠户们大都身体彪悍,满面红光。那时的乡下人舍不得买肉,总是在肉案前转来转去,然后决定买上一小块,还再三嘱咐屠户切下的肉一定不能带骨头。在肉案和蔬菜之间有成簸篮的馓子和挂面,簸篮上面用塑料薄膜覆盖着,防止落上尘灰。沿着十字街往南有个小戏园,农闲时小戏园里很热闹。经常有城里来的庐剧团,一唱就是很多场。连牛行里待交易的牛们都听得醉了,它们默无声息地等着相牛的高手把自己推荐给新的主人。


  西街拐角处,有一家商铺,木质的二层小楼里常常坐着一位带着眼睛的老先生。每次经过这家店铺,都能看见他低头拨拉着算盘。老店铺常常挤满了人,老先生的算盘就啪啪响地打得欢呢!


  船塘古渡上的船只装卸完了货物拖着长长的水花离开码头,一些渔船嘟嘟嘟地进了码头,带着满仓新鲜的鱼虾,渔船还没有停稳,小贩们就抢着跳上渔船收购去了。货船渔船的马达声、相互打招呼的欢笑声、价高价低的商讨声汇聚在一起。不多时老街鱼行就堆满了刚出湖水的鱼虾,那些鱼虾在大木盆里鲜活乱蹦。大木盆里鱼的品种很多,有大头鲢鱼小头鲢鱼,有草鱼、鲫鱼、鳜鱼、黑鱼、鲶鱼……最奇特的是身长寸把浑身剔透的银鱼,不过鲜银鱼不是每个季节都有。鱼行秤手手里拎着一杆秤,这个摊点转到那个摊点。鱼的价钱都由秤手讲了算,他们还负责称鱼的重量,然后根据情况收一定的“行用”。


  人们从陆路水路向老街聚集,整个老街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声,闲聊声,欢笑声,在青砖小瓦房的街道里沸腾。


  时光如湖水般流动,老街在不断翻新的小洋楼里已渐渐失去往昔的色彩。刘家的吊炉火烧已经失传,曾经繁忙的码头一片空寂,当街飞扬的庐剧早成绝响,但关于老街浅浅的记忆如细浪般轻柔,老街热闹的背影还仿佛在湖水的东岸。(来源:安徽古镇)



特别声明:

1、本网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寿县微信公众平台第一门户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

2、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3、本站宗旨:爱我寿县、不忘家乡、联络感情; 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RELEVA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