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著和王珪是另外两个被追贬到海南的宋朝宰辅
内容摘要: 吕公著既然反对王安石变法,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旧党,且在元祐年间位极人臣,被目为“元祐党人”。 |
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人,系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第三子。幼年时期便极为好学,经常废寝忘食,父亲非常看好他,说他“异日必为宰辅”。在仁宗朝和英宗朝曾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知蔡州等职。神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元年(1068)知开封府,第二年任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放外任。哲宗即位后,以侍读还朝。在元祐元年(1086)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司马光共同执政,废除新法。司马光病逝后,吕公著独掌朝政。在元祐三年(1088)辞去相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在元祐四年(1089)二月病逝,高太皇太后和哲宗都悲痛万分,哲宗还亲往其家进行祭奠,并“赠太师、申国公,谥曰正献,御笔碑首曰‘纯诚厚德’”。
吕公著既然反对王安石变法,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旧党,且在元祐年间位极人臣,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元年(1094),章惇任宰相后清肃旧党,被削赠谥,毁所赐碑,并在绍圣四年(1097)被追贬为建武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司户参军。“徽宗立,追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左光禄大夫,入党籍,寻复银青光禄大夫。绍兴初,悉还赠谥。”(《宋史·吕公著传》)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珪中进士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九年(1072),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行元丰官制,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1082),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八年(1085)二月,神宗病重,王珪建议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并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哲宗即位后,进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并封岐国公。这年五月,王珪卒于任上,年67。哲宗特废朝五日,赠金帛五千,并赠太师,谥号为文恭。王珪的后代中有几个极为著名的人物。王珪长女嫁给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与秦桧为妻,就是臭名昭著的“长舌妇”王氏。这两个王氏后人中的女性以不同方式留名于历史中。
王珪非常有文采,前后为朝廷起草诏书达十八年之久,不少重大典策都出自他的手笔。相传欧阳修读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诏时,忍不住赞叹说:“真学士也。”但是王珪在政治上却无所作为,自执政至宰相,长达十六年时间,一直胆小怕事,一味顺承帝意,以明哲保身处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所谓“三旨相公”是指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以明哲保身的宰相,在绍圣年间仍然被新党清算。绍圣中,邢恕授命外戚高士京上奏,说王珪当年并不想立当今圣上,而是有意于神宗弟弟雍王赵颢,而且还将此奏言在宫廷内外传布。王珪因为这项“莫须有”的罪名,在绍圣四年(1097)被追贬万安军司户参军。徽宗即位后,又还其官封。等到蔡京专政时,削其赠谥,一直到政和中,才再次恢复。
特别声明:
1、本网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寿县微信公众平台第一门户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
2、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3、本站宗旨:爱我寿县、不忘家乡、联络感情; 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