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保护 让“非遗”薪火永相传
内容摘要: 关于“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送进博物馆,而是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其焕发新活力——“活化”保护,让“非遗”薪火相传。 |
关于“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送进博物馆,而是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其焕发新活力——“活化”保护,让“非遗”薪火相传。 “非遗”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融入在我们生活中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依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说起“非遗”这个词,也许你会觉得它很“高大上”;若说起花鼓灯、火老虎等民间艺术,你肯定不会再有“高大上”的感觉,因为这些“非遗”项目就融入在我们生活中。 据了解,淮南市拥有“花鼓灯”、“火老虎”、寿县正阳关“抬阁肘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寿州窑、紫金砚、剪纸、寿州锣鼓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最好的保护,不是送进博物馆而是“活化”
关于“非遗”保护,国家明文规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但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保护“非遗”是个课题。“最好的保护不是把‘非遗’送进博物馆,而是让其‘活化’,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在实践活动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淮南是花鼓灯艺术之乡。该市在注重继承保护原生态基础上,贴近时代、生活,创作推出大型花鼓灯歌舞剧《俺爷爷的花鼓灯》、《凤凰台》及《瞧这帮鼓架子》、《俏媳妇》、《千里长淮一条线》、《淮河汉子》等一批艺术精品,多次获得国家“群星奖”、“荷花奖”。同时,凤台县花鼓灯代表安徽省出访阿联酋、新加坡、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凤台县推剧团创作演出现代题材推剧《凤桥明月》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此外,群众性非遗传承活动广泛开展,非遗走进群众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剪纸是富有淮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剪纸协会会长张传锦将安徽宣纸和中国剪纸两大“非遗”巧妙融合,突出旅游元素,别出心裁创造出安徽宣纸染色剪品。剪纸系列作品——《定海神针》、《唐卡·欢喜佛》、《梅兰竹菊》,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百佳旅游商品”称号;剪纸工艺品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知名旅游商品”、“中国·安徽旅游必购商品”。
如今,“非遗”不仅是保护对象,还是活化对象——将花鼓灯、推剧艺术搬上舞台,赋予传统剪纸现代审美打造3D剪纸,依托豆腐制作工艺开发豆腐渣系列饼干……“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遗”保护,首要是保护传承人、培育接班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是保护传承人、培育接班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德亮说。
寿州窑、紫金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绕保护寿州窑、紫金砚手工技艺,该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和紫金砚传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后继人才培训培养制度,并与淮南师范学院等学院挂钩,为大中专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罗西林,12岁开始练习寿州锣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传承人。“要想打好寿州锣鼓,必须有‘生命不息、打鼓不止’的毅力。”罗西林告诉记者,如今虽然年轻人较多,却不完全来自民间,很难像他们这一辈如此热爱并研习了。若不拓展传承范围,寿州锣鼓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寿州锣鼓来自民间创作,必须走入基层、回归民间,让更多的民间爱好者会打,才能真正把它传承下去。”罗西林充满期待地说。
围绕寿州锣鼓的抢救保护,寿县组建了寿州锣鼓队,聘请罗西林传授锣鼓技艺,并从省歌舞剧院聘请专业老师对寿州锣鼓进行编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寿州锣鼓技艺,从娃娃抓起,从而寿州锣鼓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
1、本网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寿县微信公众平台第一门户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
2、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3、本站宗旨:爱我寿县、不忘家乡、联络感情; 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同发展!